關(guān)鍵詞 |
湖北金枝槐,金枝槐產(chǎn)地,金枝國槐,咸寧金枝槐,金枝槐樹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園林用途 |
風(fēng)景樹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生長環(huán)境 |
露地 |
樹齡 |
6年 |
樹形 |
卵圓形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葉 |
扦插 金枝槐的扦插一般在每年的3月初至4月中旬,也可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進行扦插。插穗建議選擇1年生的春梢,也可以剪取半成熟的嫩枝,還可以剪取成熟的枝條。在扦插時建議將扦插的插床進行消毒,然后給插床澆一次水,等插床干燥后即可進行扦插。 組織培育 組織培育是利用科學(xué)的方法,將金枝槐的根莖切成小塊,然后放進培養(yǎng)器皿里進行培育繁殖,為現(xiàn)代的無性繁殖技術(shù)。用組織培育的方法培育的金枝槐一般是作為實驗苗使用,能夠提高金枝槐的繁殖效率。
金枝槐供應(yīng)規(guī)格:高接3-30公分,矮接3-10公分,嫁接一年冠和嫁接多年冠。栽植季節(jié):四季均可移植。春季發(fā)芽前、秋季落葉后成活率高,夏季種植成活率相對較低(夏季建議選種金枝槐假植苗)。 產(chǎn)地分布:河北保定為主產(chǎn)地,北京、天津、江蘇、山東、河南、陜西、山西、寧夏、內(nèi)蒙古、新疆、黑龍江、遼寧、吉林等省市區(qū),均有栽培。 【生態(tài)習(xí)性】 它是北方近年來的新育種,擁有強的耐旱、耐寒能力,在干旱與嚴(yán)寒地區(qū)仍然能夠健康成長起來,不僅如此,它即便在為貧瘠的土地上也能夠正常生長,酸性與堿性地都能良好的生長。它大的特點便是一年四季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春天時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夏天時花兒芬芳,秋日金黃簌簌美如畫,即便是在萬物俱寂的冬日中,四處都是凋零的枯樹枯枝,只有它展現(xiàn)出為強烈的視覺效果。
金枝槐是落葉喬木,因為樹干高大,具有典型的喬木特征。金枝槐的樹皮呈灰褐色,表面為縱裂紋,生長初期會逐漸變成黃色或者深黃色,2年生的金枝槐的樹體主要呈黃色,其羽狀復(fù)葉長達25厘米,葉片為6~16對互生,為橢圓形,表面光滑,呈淡綠色、黃色、深黃色等顏色。 金枝槐屬于落葉喬木,因為喬木是指樹身高大,具有立主干的樹木,樹干和樹冠之間有著明顯的區(qū)分。而金枝槐的生長高度可達20m,樹干和樹冠之間看的分明,擁有典型的喬木特征。
黃金槐介紹 金枝槐別名金枝國槐等,豆科槐屬落葉喬木,生長在山東,河北,山西,江蘇長景園林,河南,陜西等地,屬于國槐的變種之一,樹莖、枝為金黃,特別是在冬季,這種金黃更濃、更加艷麗,具風(fēng)格,頗富園林木本花卉之風(fēng)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綠化中常用樹種之一。 金枝槐樹莖、枝一年生為淡綠黃色,入冬后漸轉(zhuǎn)黃色,二年生的樹莖、枝為金黃,樹皮光滑;葉互生,6~16片組成羽狀復(fù)葉,葉橢圓形,長2.5~5厘米,光滑,淡黃綠色。樹干墻直,樹形自然開張,樹態(tài)蒼勁挺拔,樹繁葉茂;主側(cè)根系發(fā)達。生長快,當(dāng)年嫁接苗可長1.5~2米高,第二年2.5~3.5米;性耐寒,能抵抗-30℃的低溫;抗干旱性強,耐瘠薄。
金枝國槐種植 高接換頭 高接換頭法高接換頭用的是枝接法中的插皮接。此種方法操作簡便,成活率高。在嫁接前,選擇生長充實,無病蟲害,直徑1厘米左右的一年生枝條做接穗,短截成10厘米左右蠟封,以防止水分損失,然后沙藏于陰涼背風(fēng)處備用。4月中、下旬,待國槐發(fā)芽后,選擇胸徑3厘米以上、樹干較直的國槐大苗,在適當(dāng)位置截干后嫁接。先將接穗下端芽背面削成長3至5厘米的削面,削面要平直并超過髓心,再將長削面背面末端削成0.5至0.8?p的小斜面。在國槐截干處,選平滑順直的地方,將國槐皮層垂直切一小口,長度為接穗長削面的1/2至2/3,把接穗沿切口木質(zhì)部與韌皮部中間插入,長削面朝木質(zhì)部,并使接穗背面對準(zhǔn)切口正中,削面“留白”0.3至0.4厘米,根據(jù)國槐粗度可接2至3個接穗,并均勻分布,接穗接好后,用寬5厘米左右的塑料布,將傷口綁嚴(yán)即可。 嫁接后一個月,成活的接穗即可發(fā)芽。同時砧木上的隱芽也會萌發(fā),形成萌蘗,要及時將其去除,以免影響接穗生長。因接穗生長旺盛,要及時解綁,并將新梢綁縛在木棍上,以防其被風(fēng)刮壞。 另外,高接換頭也可用芽接法,在國槐大苗的主要側(cè)枝上嫁接,具體操作可參考根際芽接法。
【植物形態(tài)】金枝槐落葉喬木,樹莖、枝一年生為淡綠黃色,入冬后漸轉(zhuǎn)黃色,二年生的樹莖、枝為金黃,樹皮光滑,生長快,當(dāng)年嫁接苗可長1.5~2米高,第二年2.5~3.5米;葉互生,6~16片組成羽狀復(fù)葉,葉橢圓形,長2.5~5厘米,光滑,淡黃綠色。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葉;花萼淺鐘狀,長約4毫米,萼齒5,近等大,圓形或鈍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近圓形,長和寬約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脈紋,先端微缺,基部淺心形,翼瓣卵狀長圓形,長10毫米,寬4毫米,先端,基部斜戟形,無皺褶,龍骨瓣闊卵狀長圓形,與翼瓣等長,寬達6毫米;雄蕊近分離,宿存;子房近無毛。莢果串珠狀,長2.5-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種子間縊縮不明顯,種子排列較緊密,具肉質(zhì)果皮,成熟后不開裂,具種子1-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干后黑褐色?;ㄆ?-8月,果期8-10月?;ǖ?,莢果。 【生境分布】原產(chǎn)中國,現(xiàn)南北各省區(qū)廣泛栽培,華北和黃土高原地區(qū)尤為多見。日本、越南也有分布,并見有,歐洲、美洲各國均有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