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白蠟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在大雪到來之后,及時組織勞力,在白蠟苗木不受損的情況下人工振落積雪,減輕雪壓,并將受壓的枝條提起扶正;冰雪融化后要及時對彎曲、倒伏的白蠟苗木培土、踩實、扶正或重新栽植,對已斷梢、斷枝的白蠟苗木,要及時修枝、整形,盡量減少損失,防止災(zāi)情擴散。對大棚育苗,可采取棚內(nèi)人工升溫,棚頂及時除雪,內(nèi)外加固的措施。另外,要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避免次生災(zāi)害的發(fā)生。
白蠟種子難以獲得,多采用分株、埋鞭繁殖。
(1)分株繁殖 每年春季,選擇健壯的白蠟,將白蠟成叢挖起,并依據(jù)竹叢的大小,將其從基部分開,每叢2~5株。分株時需多帶宿土,注意保護好分蘗芽和根系,同時剪去1/2~2/3的白蠟枝葉。分好的竹叢按株行距40cm×100cm種植于挖好的穴中
(2)埋鞭 春季白蠟出土?xí)r,挖取圃地中殘留的竹鞭,挖取時注意不傷竹鞭和側(cè)芽。選擇側(cè)芽飽滿、根系健全的鞭段,將竹鞭截成10~15cm的鞭段,鞭芽處注意多留宿土。將鞭段連續(xù)平放于橫向開溝的苗床溝內(nèi),芽向兩側(cè),覆土壓緊后,用稻草覆蓋,并及時澆水。
白蠟產(chǎn)于南北各省區(qū)。多為栽培,也見于海拔800-1600米山地雜木林中。越南、朝鮮也有分布。白蠟樹遲于18世紀末期已引入印度、日本以及歐洲和美國。模式標本采自原產(chǎn)我國引種于印度的植株。該樹種形體端正,樹干通直,枝葉繁茂而鮮綠,秋葉橙黃,是優(yōu)良的行道樹、庭院樹、公園樹和遮蔭樹;可用于湖岸綠化和工礦區(qū)綠化。
流膠病一般分為生理性流膠,如凍害、日灼,機械損傷造成的傷口、蛀干害蟲造成的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細菌、真菌引起的流膠,如白蠟干腐病、腐爛病等。白蠟樹流膠病防治是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疏松土壤,適時灌溉與排澇,及時澆返青水、封凍水、合理修剪,冬季防寒、夏季防日灼,樹干涂白,避免機械損傷,使白蠟樹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白蠟幼苗的移栽好是在春季或秋季進行,并且將苗木按照地徑和植株的高度分為 5個級別。為幼苗移栽的成活率,一般是選擇地徑超過 3cm 且一年生裸根苗高超過 20cm 的幼苗進行移栽。起苗時,不能采用手拔的方式,要利用鋤挖,避免影響到幼苗的須根、菌根。種植以后的 3~5a 是其生長關(guān)鍵的階段,因此這個階段要加強撫育管理。由于白蠟幼林本身的抵抗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定期對白蠟幼林地進行除草與松土,為白蠟幼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定期松土,能促進白蠟幼林的根系舒展,有利于提高白蠟的生長速度與生長質(zhì)量。
白蠟幼林的除草和松土工作一般在每年的 5—6 月進行。另外,由于白蠟的幼苗成活率較低,很容易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dǎo)致死亡,因此在撫育管理工作中還要加強補植工作。種植白蠟幼林后,在當(dāng)年的秋季就要檢查白蠟的成活率,如果存在缺苗的情況,需盡快補植。白蠟成活率若小于 40%,就需要重新造林;成活率在 41%~84%范圍內(nèi),可采取補植白蠟的方式,一般補植的佳時間段為當(dāng)年的秋季和來年的春季。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