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核準制是指什么
目前大家都知道,體制改革以后,對于項目的管理分為審批、核準和備案三種方式。這里主要說說核準制。
一、根據(jù)《關于體制改革的決定》和發(fā)展改革委頒布的改革配套文件,改革以后對企業(yè)項目的核準可分為三類,即對內資企業(yè)在我國境內投入項目的核準,對內資企業(yè)在我國境外投入項目的核準,以及對外資企業(yè)在我國境內投入項目的核準。
二、對于企業(yè)不使用資金建設的少數(shù)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實行核準制。
核準制的辦理程序與原來的審批制基本一樣,一般需要提供三部分材料:相關的前置性手續(xù);企業(yè)證明材料;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工程咨詢單位出具的項目申請報告。
核準申請報告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有什么不同之處
1、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是從微觀角度對項目本身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側重于項目的內部條件和技術分析,包括市場前景是否看好、是否理想、技術方案是否合理和、資金來源是否落實、項目建設和運行的外部配套條件是否有保障等主要內容,主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選擇科學合理的建設實施方案。
2、項目核準申請報告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對項目的外部性影響進行論述,側重于經濟和社會分析,主要包括擬建項目的基本情況和該項目的外部影響,如該項目對國家經濟安全、地區(qū)重大布局、資源開發(fā)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防止行業(yè)壟斷和保護公共利益等方面會造成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項目申請報告是行政機關對項目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允許其投資建設的重要依據(jù)。
可行性研究是項目生命周期的步,主要研究“該項目是否可以立項?”。一般可以從經濟、技術、組織和社會可行性等角度加以分析。
經濟可行性;從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看投入產出比。不僅要分析短期利益,還要分析長期利益,看是不是值得做。
技術可行性;軟件項目終是需要人通過技術來實現(xiàn)的,所以要分析技術上是不是可行,如果有技術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又能否規(guī)避。
組織可行性;是否制定項目實施的組織架構、里程碑計劃、選擇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制定合適的培訓計劃等,項目順利執(zhí)行;
社會可行性;社會可行性涉及法律、道德、社會影響等社會因素。比如,觸犯國家法律的事情肯定不能做;產品如若不符合道德標準,可能帶來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那么也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