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燒制的陶瓷制品變多,工藝變好,所以至今存在的,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陶瓷產(chǎn)品不在少數(shù),除了在博物館展出的一些意外,民間也有很多收藏家手中有一些。其實有些陶瓷底部也不是這六個字,寫的更詳細一些,寫到是康熙多少年制造的,還有的寫到是哪個地方制造的,還有的是各州各府制造的,要寫上州府名稱,有的甚至要寫州府領導的名字上去。
因此,我們在辨別真?zhèn)螘r,可從其字樣出發(fā)分析。一般來說,康熙時期落款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框。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框形一種,乾隆有藍料也有褐色料款。
清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
直徑 11 cm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制」宋體款
2019-11-27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以5500萬起拍,7500萬落錘,含傭金8720萬港幣成交
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
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館閣體,較為軟弱。
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
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歷年制”,多是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