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和田玉的硬度。 我知道和田玉的密度比較大。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和田玉的硬度。 所以檢查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刀檢查,用刀給和田玉指路。 這個時候,不用擔心會在和田玉身上留下痕跡。 被賣方脅迫購買。
因為如果是真的和田玉的話,用小刀劃痕是留不下任何痕跡的,小刀的硬度要低于和田玉。所以,如果留下痕跡,說明是假玉。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閃石的微晶一隱晶質集合體構成的,依據(jù)礦物組分及其表現(xiàn)形式,可將其分為顯微纖維狀透閃石、片晶透閃石和雜質礦物3個部分。
顯微纖線狀透閃石部分占組成的絕大多數(shù),一般含量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結構愈細致均一。顯微纖維狀透閃石依據(jù)其形態(tài)和大小,又可分為隱晶質部分、無定向氈狀顯微纖維鱗片、近平行的纖維束以及放射狀(帚狀)纖維團等。
(1)隱晶質部分:在顯微鏡下無法分清透閃石的顆粒大小和形態(tài),以基質形式存在,聚偏光現(xiàn)象明顯,干涉色較低,交織成氈狀、團塊狀。
(2)無定向氈狀顯微纖維鱗片:由不定向透閃石顯微纖維雜亂交織成的集合體,大小在顯微鏡下不可測,但形態(tài)可以依據(jù)消光現(xiàn)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纖維束:透閃石纖維沿長軸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纖維延長方向。
(4)放射狀(帚狀)纖維團:團簇狀纖維透閃石呈放射狀分布,具微弱的波狀消光現(xiàn)象。
另外,和田玉還具有下列不常見的交代殘余結構:
(1)殘縷結構:包裹在變斑晶或變晶透閃石中的殘余礦物,與基質中同種殘余礦物沿變余層理內(nèi)外斷續(xù)相連。這種結構表明,在變斑晶或變質礦物原地重結晶未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巖相應組分、而在應力不強、反應不充分的環(huán)境下形成,為分析和田玉變質作用環(huán)境及條件提供了有效的證據(jù)。
(2)交代冠狀結構:表現(xiàn)為片狀透閃石沿被交代的白云石殘骸的晶體邊緣有規(guī)律的排布,證明了白云石在含熱水溶液的參與下,在晶體粒間經(jīng)過交代作用形成軟玉,即白云石+5102+HZo(汽)+透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