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的端硯,晚唐時出產自江西婺源的歙硯,東晉時產自山西絳州的澄泥硯,宋代時出產于甘肅臨潭的洮河硯。由于產于當時的“四大名硯”存世,硯臺的材質、款式各不相同,我們把產于清代的“四大名硯”的價格羅列其下,好給投資人在投資收藏時有一個大致的參考:象這塊邊刻山水平板端硯現(xiàn)價1萬元;這塊長方淌池歙硯現(xiàn)價為2500元;這塊邊刻雙龍抱珠澄泥硯現(xiàn)價也為4000元。除四大名硯外,山東的徐公硯、江源區(qū)的松花石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等,也是收藏投資人追捧的對象。
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fā)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fā)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長盛不衰。
在我國眾多名硯當中,有一種千年前譽滿中華,宋亡后銷聲匿跡數的名硯。它就是曾贏得了北宋書畫四大家中米芾和黃庭堅高度評價的黃石硯。黃石硯因產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樹鎮(zhèn)硯山鋪村的黃石山而得名。而黃石山因漢代張良拜師及祭奉其師黃石公的遺址,而始稱黃石山。1990年,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名譽啟功先生對黃石硯以高度的評價,并親筆題寫“中國黃石硯”。
黃石硯的石品有:金線、銀錢、玉帶、冰紋、水藻、玫瑰紅、凍青、黃龍紋、翡翠紋、火捺、石眼等。方城黃石以其品質優(yōu)良、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稱于世。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偶得方城石硯愛不釋手,視為至寶,親登黃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這樣的詩句贊譽;明代馬愈著《方城石》稱其為“石中上品”;愛石成癖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一書中,羅列全國26種硯臺,將黃石硯列為石硯,并和當時久負的石硯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均在名硯之上或左右,在談及端硯時,他在《硯史》中這樣描述: “然方城溫巖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硯相比,“著墨如澄泥,不滑……墨發(fā)生光,如漆如油?!泵总腊哑渌幰渣S石硯為標準作鑒別比較,足見黃石硯在當時書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孫撰《硯箋》,稱黃石硯“墨光可鑒”;明代張應文在《論硯》中提及黃石硯,稱其為“硯石上品”;清人朱棟在《硯小史》卷中稱黃石硯“方城奇質,發(fā)墨如漆”。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產于山東沂南縣青駝鎮(zhèn)。早在唐宋時期即負。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徐公硯石產于山東沂南縣青駝鎮(zhèn)轄區(qū)的硯石溝。是該鎮(zhèn)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fā)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多為不規(guī)則扁平狀,形態(tài)各異,邊生細碎石乳狀的石紋,軟硬適度,石色沉靜,有青、黃、綠、茶、桔紅等多種顏色。制成硯后自然古樸,清新淡雅,質嫩理細,扣之如磬,捫之如玉,下墨如挫,發(fā)墨如油,有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此石還可刻制成鎮(zhèn)紙、朗石、筆筒等藝術品,雕技與天然形態(tài)相得益彰,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