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臺使用R32的家用空調為例,其內部通常含有約0.92公斤的制冷劑。如果這0.92公斤制冷劑全部泄漏,造成的溫室效應相當于一輛燃油轎車行駛約2480公里的碳排放量——差不多是從北京開到廣州的距離。
盡管中央空調回收行業(yè)前景廣闊,但依然存在諸多市場痛點。便是不規(guī)范回收問題。據估計,2023年中國空調的規(guī)范拆解率僅為25%左右。
也就是說,近四分之三的報廢空調并未進入正規(guī)回收拆解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制冷劑的回收就更加鮮受重視,《中國房間空調器制冷劑回收利用與節(jié)能降碳新機制研究報告》指出,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廢棄房間空調器的制冷劑回收量為1803噸,按18%的規(guī)范回收率倒推,總廢棄量約1萬噸。這意味著,其中超過8200噸制冷劑直接被排放到大氣中。
目前,正規(guī)回收企業(yè)主要依靠政策補貼維持運營。2021年的研究顯示,正規(guī)廢舊家電拆解企業(yè)的補貼收入占其拆解業(yè)務總收入的約60%。
除了高成本,制冷劑的回收還面臨著溯源監(jiān)管體系薄弱,企業(yè)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回收設備投入龐大等障礙,一線人員的意識和技能也常常不足。
全球迅速查找成因并達成共識——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署,標志著人類開始對破壞臭氧層的代制冷劑全氯氟烴(CFCs)實施嚴格管控。幾十年過去,臭氧層的空洞得以遏制,正在慢慢恢復。
如今的挑戰(zhàn)更加復雜。我們面臨著從“拯救臭氧層”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階段任務——為替代CFCs而研發(fā)的第二代、第三代制冷劑(分別為含氫氯氟烴HCFCs、氫氟碳化物HFCs),
雖然保護了臭氧層,卻被證實是加劇全球變暖的“超級溫室氣體”。
但此前售出的大量空調仍將在其十多年的全壽命期內繼續(xù)運行、維修,這意味著這一代制冷劑在實際應用中仍將保持相當大的存在慣性,淘汰過程面臨現實層面的滯后。
真正的突破仍有賴于制度層面的深度推進。作為迄今為止成功的國際環(huán)境協定之一,《蒙特利爾議定書》及其《基加利修正案》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規(guī)范制冷劑使用的核心依據。
今年發(fā)布的《中國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國家方案(2025—203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制冷劑等物質的全鏈條管控,包括回收環(huán)節(jié)。
這意味著,更為完善的制冷劑末端治理體系,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