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家具的構造原理來自于建筑,亦即精細木作來源于大木作,家具成器參照建筑的構造原理,以枝為柱,以架為梁,枝骨和板架之間,都是通過榫卯來連接,榫卯結構了家具構件之間一定程度的安全延展,這種延展就是我們通常而言的“家具會呼吸”。原因就是當家具所置的環(huán)境濕度,超過家具構件內部所含水分時,家具內部水分少,呼吸過程中吸收水分,所以各部分構件就會因水分增加而發(fā)漲;反之,構件就會收縮。
造成紅木家具開裂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木材的烘干、木料的選擇、產地和使用地的溫度差異、木材紋理方向的使用和制作工藝是否到位等。而“干縮濕脹”的木性是導致家具變形開裂的“元兇”!
剛開始接觸的紅木愛好者們并不了解紅木家具,甚至處于茫然的狀態(tài)。站在一個完全外行的角度,看著種類繁多、材質各異的紅木家具,不知道哪種更適合自己,而這種帶著文藝的收藏,卻又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紅木家具的器型風格多沿襲傳統(tǒng)家具,因此還需要對于傳統(tǒng)家具的相關文化知識做了系統(tǒng)的了解和研究,例如榫卯結構、紋飾名稱、材質辨別、風格流派等等都比較熟悉。如今圍繞辨器識物的論文和話題以及爭論都很多,而進一步往下深入探討的很少。
再進一步就是怡情修身,即從家具的審美欣賞層次,提升到情操的陶冶和德行的修煉。家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展現形式,蘊含的儒家、道家、禪理文化內涵,像一面鏡子,讓收藏者反躬自省,修身修德、澄慮靜心。中國明代的文人雅士,明式家具的設計者,通過蘇州園林、家具制作等都反映和寄托了自身的情懷理想,他們是這個級別的先賢和主體。
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可不容易。明清時期制作精良且保存良好的紅木家具,在歲月的洗滌下似乎有了靈魂,在細細欣賞的時候,仿佛能從中看到它歷經的時光。這種經歷特殊時代的家具,才能夠“品器悟道”。而如今想達到這樣效果的紅木家具卻是少之又少。